學校管理架構:
本校設有法團校董會以統領及監察學校的運作,下有校長,副校長及行政組別籌劃學校發展及日常的工作。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本校已於08-09年度成立法團校董會。委員包括辦學團體代表、現任校長、獨立人士校董、家長校董、教師校董及校友校董等。
環保政策:
本校設環保小組統籌學校的環保政策,經常檢視校內環保措施,並設立學生環保大使協助推廣環保政策,另設廢物分類,鼓勵循環再用,節約能源,善用紙張,另設「即場分飯」,減少廚餘。
學校關注事項:
本校2015-2018年度主題為「營造健康校園」,關注持份者之身、心、社、靈全人發展。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重視兩文三語,積極推行資優教育、戶外移動學習計劃、課堂電子互動學習計劃、戲劇教育、服務學習及探究式學習等,讓學生能發揮不同才能。2. 透過不同渠道甄選資優生,提供適切的抽離式或個人課程。3. 利用合作學習及腦基礎學習模式發展適異性課程,照顧學習差異。4. 透過主題活動如中國文化日、英語日、普通話日;組織境外交流;鼓勵參與各項課外活動,以擴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不同學習經歷。5. 採用多元化評估,如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學生匯報及討論、學生互評及家長評估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適切的回饋。
關鍵項目的發展:
1. 從閱讀中學習:特設英語圖書館,推行中英文閱讀獎勵計劃、午間講故事、閱讀小組及網上閱讀。2. 資訊科技:各級均設電腦課,學生一人一機。所有課室均設置電腦、螢幕及實物投影機;於各學科中滲入資訊科技教學的元素,利用掌上電腦進行學習,增加學習的互動性。3. 專題研習:各級均有專題研習,透過主題式跨科學習,配合全方位戶外學習,讓學生在不同的範疇中學習得更廣更深。4. 德育及公民教育:透過早禱會、週會及講座,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設校本生命,加入基督教元素,發展心靈教育,培育學生成為有素質的公民。
共通能力的培養:
教師靈活運用資優十五招,將資優元素(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和合作能力)融入課堂教學。學生透過境外(曾到訪台北市、廣西、加拿大、法國、星加坡、紐西蘭)及本地的交流活動、課堂的學習、專題研習的過程及匯報等,從做的過程中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共通能力得以提升。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獲教育局增撥的額外資源包括: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加強言語治療津貼及「小學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亦與教育局合作,積極推行多元化資優課程,如「人才庫」、領袖訓練計劃及「寫意頌情」語文資優計劃。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增潤或剪裁課程,另設有功課輔導班、試後增潤班、拔尖班和領袖訓練計劃,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及課外活動,提昇學習能力,使學生屢獲殊榮。
家校合作:
本校設有家長教師會和家長校董委員。家長委員積極參與協助學校舉辦活動及管理學校。學校透過與校長媽媽聚談、家長學堂、家長週末、家校交流日及問卷調查等定期蒐集家長意見,作為改善政策的參考。本校榮獲二零一四年度校園獎勵計劃卓越關愛校園之「最關愛家校合作」主題大獎。
校風:
本校設有家長教師會和家長校董委員。家長委員積極參與協助學校舉辦活動及管理學校。學校透過與校長媽媽聚談、家長學堂、家長週末、家校交流日及問卷調查等定期蒐集家長意見,作為改善政策的參考。本校榮獲二零一四年度校園獎勵計劃卓越關愛校園之「最關愛家校合作」主題大獎。
學校發展計劃:
1. 強化課堂的學與教的質素,提昇學生學業成績和成就;建立學生的自信和創意。2. 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設計校本心靈教育課程,以培育學生全人發展;資優課程以提昇學生於創意思考及自學技能的活動能力;英文校本課程以打穩學生的語文根基及提昇學生英語能力。3. 運用資訊科技,提昇學生學習興趣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每年舉辦不少於三天教師發展日,藉同儕觀課進行課研、舉辦校本及教育局提供之工作坊、共同備課、境內外學校教學交流等,提昇教學成效。每年安排教師參與教育局借調計劃,提昇專科專業及進行不同課研活動。
其他:
為提升學生自理能力,除建立自律、自學、自信的「三自」精神外,更設校本的自理課程。學生於小四參加自理營,小五參加教育營及小六參加福音營。通過營會活動,給予學生自理能力的訓練及其他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