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以學校發展小組為中心,推動管理與組織、學與教、學生德育及支援各項工作。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由十三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校內及校外人士擔任。
環保政策:
設環境教育組,訂定環保政策。加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承擔精神。
學習和教學策略:
除正規課程外,並設全方位學習日,既可擴闊學生視野,又可提高學習興趣。發展校本課程,如中文創意寫作、數學解難、英文圖書閱讀及詞彙教學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由小二開始在部分班別推行「普教中」計劃,已延伸至六年級。此外,四年級開始推行「英文班」計劃,提升學生利用英語學習的機會。
關鍵項目的發展:
1. 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成為仁愛喜樂的好學生。
2. 優化學與教,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共通能力的培養:
各學習領域課程均滲入共通能力的培養,並集中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和溝通能力。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1. 設數學資優培訓、視藝班等提升學生潛能;聘請專業教練重點訓練體育精英。
2. 設學科輔導教學和加強輔導班,幫助成績稍遜的學生。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因應學生程度提供增潤課、拔尖課及輔導課。
家校合作:
1. 透過家長教師會,家長及教師共同策劃活動,如親子旅行、家長講座等。
2. 家長認同學校辦學理念,愛與老師溝通,熱衷學校義工工作。
校風:
1. 透過家長教師會,家長及教師共同策劃活動,如親子旅行、家長講座等。
2. 家長認同學校辦學理念,愛與老師溝通,熱衷學校義工工作。
學校發展計劃:
1. 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成為仁愛喜樂的好學生。
2. 優化學與教,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制訂校本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計劃,如引入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來完善校本持續專業發展工作。
2. 引入校外專業支援,優化校內教師的課堂策劃及教學技巧。
3. 優化同儕觀課文化,聚焦交流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自學能力。
4. 建基於現有教師學習社群,優化共同備課、課堂研究及經驗分享,檢視及評估課堂成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其他:
獎學金:聖公宗傑出學生、黃麗霞總校長獎學金及黃柏就先生獎學金。
每年均會舉辦學生交流團,讓學生到不同地方學習及體驗當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