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實行校本管理,成立「法團校董會」,並設行政、學科、財政、危機等小組管理不同範疇,家教會積極提供意見及監察。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由辦學團體、校外獨立人士、學校代表及家長代表組成。
環保政策:
設學生環保大使,負責推動環保工作;月餅罐回收及實施節約能源政策,並參予綠瓶子計劃。
學校關注事項:
建立關愛校園,重視推行生命和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己愛人,對生命持有正向態度和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學校更積極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經歷及境外交流,擴闊他們的視野。積極推展電子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連堂課時進行專題研習、參觀、戶外學習、科技日、故事比賽、數學日、中華文化日等,豐富學習生活。2. 小一設跨學科主題活動,學生透過觀察、合作、體驗、動手操作等學習知識,發揮創意。3. 為啟發學生潛能及照顧學習差異,於課餘增設多項輔導及興趣小組,另供拔尖培訓,滲入資優元素。4. 備有校本英文字庫冊、中文寫作冊、數學自學冊、輸入法學習冊等,有助自學。5. 教師透過「自主學習六步曲」、「資優十三招」、搜集及訪問活動、「翻轉教室」等,讓學生在預習、課堂討論及個人練習中,提升學習動機及自主學習能力。6. 營造豐富語言環境,舉辦不同的英語活動,加強學習英文機會。
關鍵項目的發展:
1. 積極為中層人員及教師進行教學、領導及課程規劃等培訓,並透過e-class app促進家校溝通。2. 發展資訊科技教學,學生自攜平板電腦進行學習。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透過「自主學習六步曲」加強學生課前預習、個人練習、課堂互動交流及延伸學習。4. 積極推廣閱讀文化,由班主任與學生分享繪本故事,舉辦多元化圖書活動、家長講故事技巧工作坊,使家長成為學生的閱讀夥伴。5. 設有成長課和生命教育課,學生透過體驗活動、服務學習、飼養烏龜、境外遊學等探討生命的意義,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共通能力的培養:
透過學科活動及不同的學習經歷和課外活動,配合戶外學習及分組活動等發展共通能力。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舉辦小一新生適應課程,升中講座、課後學科輔導班、課後功輔班、伴讀計劃、領羊計劃、英、數拔尖班、新來港學習適應課程,及為有需要的學生而設的不同學習小組及功課調適計劃。學校亦會為教師定期舉辦教學交流、分享講座、工作坊或安排出外進修相關課程。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中文科:一至三年級採用校本中文寫作課程,一至六年級實行中文科優化單元教學。英文科:P1-P3實行校本閱讀課程,P1-P6採用校本英文寫作課程。數學科:一至六年級採用解難課程。P1實行英常跨科課程。
家校合作:
建立「家校合作伙伴」,並舉辦不同類型的「家長講座」,更成立了「家長學堂」,讓家長學會正面引導孩子成長的技巧。班主任定期進行「陽光電話」,分享管教子女及溝通技巧。為建立家長間之溝通及支援網絡,成立「家長義工隊」、開辦家長興趣班等。
校風:
建立「家校合作伙伴」,並舉辦不同類型的「家長講座」,更成立了「家長學堂」,讓家長學會正面引導孩子成長的技巧。班主任定期進行「陽光電話」,分享管教子女及溝通技巧。為建立家長間之溝通及支援網絡,成立「家長義工隊」、開辦家長興趣班等。
學校發展計劃:
落實推展小班教學,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重點發展自主學習及提升語文能力。除普教中、外籍英語老師協作教學外,並額外增聘一名英語外籍老師,在校內營造英文及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另已建立人才庫以了解學生的潛能。學校透過自評以提供優質教育並就有需要項目訂下計劃進行改善。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實行不同類型校本教師培訓,提升中層人員的領導力,並積極推行專科專教、教師共同備課、課堂研究及協作教學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其他:
獎學金:共設超過四十項獎學金,獎勵學業、品行、體藝有顯著進步及表現卓越的學生。公開或校際比賽獎項:本校學生在香港學校朗誦節、香港校際音樂節、聖經朗誦節、學校舞蹈節、九龍西區田徑運動會、全港小學生田徑比賽、第九屆校園藝術大使及其他公開比賽均獲得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