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本校為天主教香港教區轄下小學,已成立法團校董會管理及監察學校運作。除了校長及副校長外,本校設有行政組以推行校務工作,亦設科務組推動科務發展。另外,本校已成立家長教師會及校友會,並成為學校的合作伙伴,促進學校發展。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法團校董會由校監及十四名校董組成,包括校長、專業人士、校友、教師及家長代表。
環保政策:
本校致力將環保教育概念貫徹校園生活中,包括利用度電系統監察用電情況,減少校內用電及實踐低碳生活;參與「環保基金大嘥鬼隊長」計劃,進行模擬垃圾徵費及網上活動,促進學生的減廢意識;在課程及活動中,加入環保議題,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學校關注事項:
1. 透過「愛德」教育,實踐天主教核心價值,並培育學生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2. 完善校本課程,促進自主學習,提升學生溝通、創新和解難能力。3. 建立學習型專業團隊,以配合教育新趨勢。
學習和教學策略:
校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如每週設普通話日及英文日,利用語境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積極與專業團隊協作,如香港中文大學、海洋公園等,以發展本校中小幼課程,為學生的持續性學習作準備;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推行跨學科STEM及保育課程,發掘及提升學生的創造、協作、解難能力,以及培養其自學能力及態度;設課前尖子班,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關鍵項目的發展:
1. 閱讀:進行全校早讀及好書分享。透過課堂閱讀活動,讓學生掌握閱讀策略,提升自學能力。2. 資訊科技:以「互動電子白板」進行互動教學,並加入編程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於一年級推行「一人一機」,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專題研習:推行校本EduVision課程—學習中國文化(醫學)及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水耕及飼養南美蝦課程),促進全面發展。4. 德育及公民教育:融入各科課程,使學生認識個人作為公民與家庭、鄰里社會、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的關係,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共通能力的培養:
老師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及於共同備課中,商討優化校本學習專題,並加入電子學習元素,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如創意思維、批判性思考和資訊科技的潛能等,藉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本校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援計劃:成立學生支援小組;安排教師參加特殊教育師訓課程;提供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服務、言語治療服務支援有言語障礙之學生;參加「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提升自閉症學生的社交技巧等。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校本支援服務,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專注力訓練、讀寫訓練及社交溝通小組;進行「小一及早適別」;功課及測考調適;各項課後學習支援班等。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按學生的差異和需要,而進行教學調適,並照顧個別差異,加入分組輔導教學、制定學習計劃等。
家校合作:
家教會凝聚家長力量推行各項活動,協助監察校服、校車、午膳及選購教科書等項目。家長義工協助學生午膳、協辦及參與大型活動、組織多元化親子活動、家長教育工作坊。
校風:
本校校風淳樸優良,以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為基礎,致力實踐校訓「實踐真理,力行仁愛」作為學校的教育信念,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校本活動,提供適切的機會,讓他們成為關愛別人、自律自主的學生,並以不同的形式向家庭、學校和社區表現關愛,從而推動關愛文化。
學校發展計劃:
1. 以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為基礎,加強價值及品德培育,讓學生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2. 完善校本課程,促進自主學習,提升學生溝通、創新和解難能力;3. 建立學習型專業團隊,以配合教育新趨勢。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為了配合教育發展新趨勢,本校安排老師參與不同的專業發展活動,以豐富老師的專業知識,範疇包括:STEM、環境保育、運用資訊科技促進學教、正向教育、以評估回饋學與教等。本校亦鼓勵老師按學校及個人需要,積極參與校外進修課程,與時並進,以提升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