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學校行政分四範疇:管理與組織、學與教、學生培育-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表現,設學校行政手冊和指引,賦權問責,落實校政,提昇學教效能。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成立法團校董會,優化學校管治:透過共同參與、問責、透明和誠信的管理精神,提升管理的效益。
環保政策:
學校對環保政策甚為重視。在綠化方面,本校參加綠化校園計劃、興建香草廊和有機園圃,曾獲綠化校園工程獎冠軍。在灌輸學生環保知識方面,本校參加了減廢學校計劃、廢物回收計劃。低年級學生可擔任「伊甸小園丁」參與種植工作;高年級學生可擔任環保大使。
學校關注事項:
1. 法團校董會的成立,學校加強問責文化。2. 優化校本課程,發展具科組特色的縱向課程,提升學業成績。3. 弘揚基督精神,建構仁愛互助的校園文化,培育知禮守規的健康新一代。
學習和教學策略:
教學範式轉移下以「能力學習」為主,透過STEAM、「合作學習」、「戲劇教學」、「主題學習」、「專題研習」、「提問技巧」、「電子教學」等策略,令教學是以「學生為心」,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
關鍵項目的發展:
一. 培養學生具備愛人、律己,明辨篤行的特質:1. 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與生命教育課結合,融入學生學習經歷,推動「愛的教育」,培養學生愛主愛人的態度。2. 透過校本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格素質。3. 優化「領島獎勵計劃」,鼓勵學生良好行為表現。4. 優化班級經營計劃。
二. 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態度:1.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2. 深化自學策略,提升成就感。3. 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自學計劃。
共通能力的培養:
日常課堂及學習活動加入高階思維,小組學習和創意元素。此外,透過專題研習及匯報,發展資訊科技和協作能力;藉多元智能活動,發展團隊合作和解難能力;藉思維教學,發展創意及批判能力,培養學生的九大共通能力;藉學藝展才華,盡展學生才華,建立自信,肯定自我。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藉全校參與模式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1. 透過資源調配,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融入校園生活;2. 建立仁愛互助的共融文化,加強校內關愛氣氛。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參加教育局舉辦—「喜悅寫意」計劃活化教學,提昇教學果效。設加強輔導班,為學習有困難學生進行課程調適;為能力較強的學生增設資優課程,包括:資優解難、數學精英、英語話劇,並舉辦不同類型的興趣班,發展學生潛能。
家校合作:
家校緊密合作,定期舉辦親子活動、教子方程式、多元化工作坊。
校風:
成立法團校董會,優化學校管治:透過共同參與、問責、透明和誠信的管理精神,提升管理的效益。
學校發展計劃:
1. 利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效能,令學生在全方位的學習中發展自學能力,達到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的最終目標。2. 發展編程電子學習及STEAM課程,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及解難能力。3. 各科重視評估回饋,以促進學教效能。利用多元化的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完善評估機制,達致策略—實施—評估(PIE)的理念。4. 教學範式的轉移下,教學轉變以「能力學習」為主,透過「合作學習」、「戲劇教學」、「主題學習」、「專題研習」、「提問技巧」、「電子教學」等策略,令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5. 營造英普語境教學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發展學校專業教學的文化,建立學習社群:推動共同備課、觀課、評課及課堂分享等。2. 引入各項課程的專業支援計劃,發展具科本特色的教學,推動校本課程,提升教師的專業。
其他:
本校著重學生多元發展,面向世界。本年度學生除可參與境外學習之旅外,更與廣東博羅實驗學校進行遠程教學,讓學生拓寬視野,體驗不同的學習經驗。校外活動方面,學生除會參觀香港不同的地方和博物館外,更參與不同電視台的錄影節目,甚至擔任節目主持。校外比賽中,每年的英語話劇、奧數、手鈴、舞蹈亦獲獎無數。朗誦隊參加比賽的人數更逾百人。足球隊成績彪炳,更常成為學界比賽的種籽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