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學校領導強,行政效能高,行政組別結構清晰,透明度高,家長對學校支持信任。學校積極援引各種資源,發展校務,具備自我完善精神,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學校設立電子通告,提高家校溝通及家長教育。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已成立法團校董會,管理本校及促進本校教育。校監校董關懷支持學校發展,經常出席本校的活動及典禮,提供寶貴意見,持續全面優質教育。
環保政策:
發展舊墟生態繽紛園(Eco Plus)計劃,培養學生珍惜資源和愛護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進行多元化的環保活動,如綠田園、戶外考察、境外交流活動、圖書及衣物回收、到幼稚園推廣環保及設立環保網頁。
學校關注事項:
誘發學生好奇心、探索精神,發展學生創新、科技和生活技能,優化教師專業能力、建立正面思維,培養優良品格,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學習和教學策略:
重視培養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技巧及營造閱讀氣氛;讓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應用於生活;科普探究學習;電腦編程課程;進行專題研習,發展學生自學能力;德、智、體、群、美、情、靈七育並進;每學期進行課程統整及科學實驗;設計主題多元探究學習活動,提昇學生學習經驗;推行資訊科技互動教學;照顧學生多樣性,實施資優教育及輔導教學,有系統思維訓練,全面推行啟發潛能教育,啟發師生潛能。
關鍵項目的發展:
1.從閱讀中學習:電腦化圖書館藏書超過五萬冊。學校重視閱讀,早上設閱讀課,推展多元化閱讀活動,進行閱讀策略訓練。2.資訊科技互動學習:全港首十間資訊科技先導學校,已重修兩間電腦室,增購平板電腦。全校課室安裝互動式電子白板,購置教學及學習平台,學習環境高於標準,提昇教師及學生的資訊素養。3.專題研習:有系統訂定各級研習技能,學生學習不同模式的研習方法,培養共通能力。4.德育及國民教育:校本課程如小領袖訓練及一至六年級生活教育課,自我增值課等。全級學生到內地交流學習,認識中國文化;又放眼世界,到不同地區考察。
共通能力的培養:
援引專業設計課堂,語文科透過讀寫聽說和有系統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溝通、創造、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數學、常識科及專題研習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研習、解難、批判性思考和運算能力。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開設拔尖補底小組,與教育局、大學協作提高課堂效率。提早識別能力稍遜學生,提供適切關注和支援。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學生支援小組運用額外資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推行輔導小組、社交訓練小組、言語治療服務、個別學習計劃等,聽取家長意見和商議學生進展的機制等。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推動校本資優課程,學術及情意並進,促進全人發展。為全港首八間資優教育網絡核心學校,與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協作多項計劃,舉辦多元拔尖課程。將資優教育元素融入課堂-高層次思維能力、創造力和個人社化。
家校合作:
家教會成立二十八年,組織完善,透過加入校本管理、各班家長網絡、家長講座、面談、電子通告,讓家長瞭解學校發展。家長信任支持學校老師,家長到校協助人數達300人超過5000人次。
校風:
校風優良,設校風及學生成長支援組,統籌及協調訓育、輔導、公民教育、人生滿希望(危機小組)、環境教育、健康教育及啟發潛能教育等活動,推行全方位輔導,共同營造校園關愛文化,重視師生與家長的關係及社區聯繫。全面推行啟發潛能教育,將尊重、信任、樂觀、關愛、刻意安排,與課程融合,更兩次獲頒美國「國際啟發潛能教育傑出學校大獎」。
學校發展計劃:
優化教育,與時並進。擴展師生國際視野,致力發展兩文三語、課堂研究、藝術發展、資優教育、校本課程,讓師生共同提昇自我。聯繫教育局、大學、國內外教育機構進行協作計劃,援引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具創新、有實踐能力和理想、七育並進的新一代。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鼓勵教師進修,參加教學研討會、講座及往海外、內地考察,按需要及興趣進修,自我增值。設經驗分享時段互相交流。與大專院校及教育團體進行協作計劃及交流,本校更獲各方邀請分享學校的經驗和成果,培養中層領導人才,領導梯隊。
其他:
推動「小眼睛看大世界」跨地域學習計劃,每年均舉辦海外文化交流計劃,讓學生增廣見聞,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學生曾到訪美國、日本、首爾、新加坡、北京、台灣、上海、南京、廣州等,體驗海外學習生活及文化。學校活動多元化,學生常參與公開、校際及國際性比賽,並獲獎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