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架構:
法團校董會為最高管理組織,日常管理由校長及各部門主管領導。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法團校董會於2006年成立,校董成員共15人,包括:辦學團體校董、獨立校董、家長校董、校友校董、當然校董(校長)及教師校董。
環保政策:
打造綠色健康校園,推行環保教育。已啟用中央環保廚房,不使用棄置的飯盒;午膳收集廚餘,製作堆肥,用於校園園圃種植。設花圃、各層走廊及課室外放置盆栽,美化校園。學生定期回收課室廢紙、膠樽等。
學校關注事項:
1. 發展校本STEAM教育課程。
2. 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分析能力。
3. 透過靜觀課程,培養正向思維。(詳情請參考本校網頁)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採用合作學習模式,照顧個別學習差異,以互動增強學習動機。2. 設早讀、圖書課、親子閱讀獎勵計劃等,提高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3. 教授自學策略,如寫筆記、使用工具書、運用網上資源等,並透過運用六何法、腦圖等有系統的思維策略,協助理解及分析。
關鍵項目的發展:
1. 推動STEAM教育融入課程,培養學生動手創作及自學能力。2. 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分析能力,學會判斷是非,做正確的事。3. 透過靜觀課程,從心認識自己、體驗環境、感受生命及生活的樂趣。4. 積極推動閱讀,透過優質教育基金計劃,發展電子詩文創作平台,培養學生愛閱讀及愛寫作。5. 全校課室及特別室安裝互動電視屏,促進教學互動。
共通能力的培養:
於常規課堂學習閱讀策略、運算思維、滙報技巧等,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透過全方位學習週、數理科技週、常識科專題研習、戶外參觀,學習溝通、合作及解難;透過跨境交流,培養學生自律、群體合作;參與慈善活動,學習關愛他人,回饋社會。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學校致力推廣正向教育,透過ABC獎勵計劃,積極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追求自我進步、以禮待人、關心他人、服務社群;透過班主任課及生命成長課,以六個核心價值貫穿成長課程,包括:責任、感恩、關愛、內省、堅毅、尊重,學習欣賞自己,欣賞別人;透過輔導活動--平息紛爭五步曲,學習管理情緒,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1. 設抽離式教學輔導、課後輔導小組、功課輔導班,照顧個別學習差異。
2. 英文閱讀計劃:按學生能力,安排合適的英文圖書。
3. 課業設計:設挑戰題,提升尖子的能力。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1. 設抽離式教學輔導、課後輔導小組、功課輔導班,照顧個別學習差異。2. 英文閱讀計劃:按學生能力,安排合適的英文圖書。3. 課業設計:設挑戰題,提升尖子的能力。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考試前加密複習時間。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1. 按個別學習需要進行課程剪裁及調適,減少抄寫。2. 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拔尖訓練,設挑戰題。3. 為成績稍遜的學生設課後功輔班。
家校合作:
1. 家教會每年舉辦聯歡聚餐、親職講座、周末興趣班、親子師生旅行。2. 設有家教會辦公室暨家長資源中心。3. 家長經常擔任學校義工,參與仁濟義工服務。
校風:
1. 本校學生待人有禮,校風淳樸。2. 建立關愛校園文化,連續十年獲關愛校園獎。
學校發展計劃:
1. 繼續透過電子學習,促進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未來所需的資訊科技。2. 透過靜觀滋潤學生心靈、感受生命,認識自己。3. 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動手做」的創客活動。4. 訓練學生的解難能力、自律與自信。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每年按需要為教師提供校本培訓,亦鼓勵老師按個別的需要進修。2. 科本共同備課、觀課、課研及就科目發展一同參與專業進修。3. 安排公開課,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其他:
設立各類獎勵予學生,建立自信,包括;仁濟卓越獎勵計劃、ABC獎勵計劃、校內獎狀、優點紀錄,以及設獎學金,獎勵學業、品行、服務及課外活動有傑出表現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