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校管理架構 :
本校為北區歷史最悠久之政府津貼全日制男女文法中學,於2005年8月20日成立法團校董會。現任法團校董會主席及校監為前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馬紹良先生,BBS,MH。
(3)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
本校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辦學團體代表、校監、校長、家長代表、教師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人士,以公開、問責及專業的態度培育學生成長。
(4) 環保政策 :
1. 本校逾70%範圍為綠化帶,由園丁及註冊樹藝師專責管理。2. 家長教師會於園圃進行有機耕種。3. 課室及風雨操場設有分類回收箱。4. 設有環保大使,透過早會及報告板宣揚環保資訊。5. 堅持攝氏25度以上才啟動空調。6. 舉辦各種生態活動讓學生接觸大自然。
(1) 全校語文政策 :
1. 中一至中三部分班別數學以英語授課,綜合科學科及綜合人文科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提供英文教材。2. 中三部分班別數學以英語授課,歷史、地理、經濟、化學、物理和生物科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提供英文教材。3. 中一至中三部分班級實施普通話教授中文,並逐步擴展至其他班級。4. 高中部分選修科開設英語授課組別。
(2)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本校在初中全級推行電子教學,利用資訊科技如學生個人專用學習電腦、電子課本、網上學習平台、電子白板等授課。老師利用預習及溫習影片協助學生及早掌握知識及鞏固課堂所學。2. 在中一、二推行綜合人文科,把中史、世界歷史、經公、地理、德育及公民教育合併,並透過專題研習,發展共通能力。3. 透過不同教學策略,照顧學習差異及促進自主學習。4. 本校採取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在課堂加插活動,鼓勵學生發問和思考。5. 實行「組長制」,推動協作學習。6. 每年進行兩次學生學習評估問卷,跟進學生學習表現。7. 推行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及邀請老師作公開教學示範,提升專業水平。
(3)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 學生可於40多個組合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2. 課程重點: a. 初中電子教學計劃包括與出版商共同發展電子課本、網上學習平台及互動練習等。 b. 推行校本課程調適,各科就教學重心、學生程度進行課程剪裁。 c. 綜合人文科及通識科採用校本課程。
(4) 生涯規劃 :
1. 初中方面 a. 透過科組合作及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更認識自己,為生涯規劃作準備。 b. 透過講座、工作坊及小組輔導,讓學生了解職業與選科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的升學途徑。2. 高中方面 a. 透過不同的職場體驗活動,包括職場分享講座、職場參觀、工作體驗等,讓學生對職場世界有更多的了解,為投入職場作準備。 b. 透過不同的升學講座,包括大學聯招(JUPAS)、副學位、內地及台灣大學等,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升學途徑及入學要求,選擇合適的課程。
(5) 關鍵項目的發展 :
1. 著力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透過減廢活動實踐環保。2. 透過升國旗及講話增加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3. 於多個課程加入抗毒元素,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培育健康人生。4. 舉辦閱讀獎勵計劃,推動閱讀文化,提高語文能力。5. 鼓勵學生利用課室圖書角自學。6. 提倡早讀,培養閱讀習慣。7. 設科本閱讀素材,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8. 語文科採用外購網上閱讀及評估系統,讓學生善用餘暇自學。9. 裝設eClass網上學習平台,鼓勵協作式學習。10. 於各學科滲透專題研習的元素,讓學生發展共通能力。
(1)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配合教育局融合教育政策,逐步安排教師接受培訓,另聘得教育心理學家駐校協助及跟進具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4)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
1. 每年舉行統一測驗及考試各兩次。2. 學生習作、課堂參與及學習日誌為持續性評核的一部分。
(1)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於1994年成立,為家長及校方溝通的重要橋樑。該會關注家長教育,不時舉辦家長研討會、親子手工藝坊等,加強校方與家長的交流。其義工隊伍更協助學校活動,並參與選取小食部及飯盒供應商之決策。該會設立獎學金及「教育基金」,資助學生學習活動,並為遇有突發事故的家庭提供緊急經濟援助。任何家長可經選舉成為法團校董會成員之一,就校政反映意見。
(2) 校風 :
1. 設立「培育委員會」,訓練學生自律守規及承擔責任。除「雙/叁班主任制」外,更推行「導師制」與「家訪計劃」,「顧問導師」定期跟進學生在校情況,並進行家訪,以推廣關愛文化。2. 初中設生命教育科,培育學生積極人生。3. 推行「籽苗計劃」為新來港學童提供適應活動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1) 學校發展計劃 :
1. 本校全力推動電子教學,初中中英數、綜合人文科及綜合科學科採用電子白板及手提電腦上課,並引入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自主學習。2. 本校為九龍倉集團有限公司「學校起動計劃」(Project WeCan)十所入選學校其中一所,六年可獲1500萬資助推動學校發展。此計劃旨在透過不同層面,包括教與學、課餘活動、品行、生涯規劃、學習環境及支援、學生輔導,以至家長與教師的合作等範疇,全面提升目標中學及其學生的整體表現。
(2) 教師發展及培訓 :
本校鼓勵教師持續進修,2015/16年度教師參加培訓總時數約3000小時。除了參加教育局等機構舉辦的培訓及講座外,本校每年舉辦多次校本培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觸覺及技能。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
巴士:73K巴士途抵本校正門。
備註 :
1. 其他學習經歷:髮型設計、攝影、電腦音樂、飲食與文化、多媒體創作、創意藝術、攀樹。2. 為加強學與教效能,中一、中二分拆為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