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校管理架構 :
實行校本管理,法團校董會由神職人員、校長、家長、校友、教育界人士及獨立人士組成,統籌及決策校政。
(3)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
本校法團校董會共有15位成員,由7名辦學團體校董、校監、校長、獨立人士、老師、家長、舊生組成。
(4) 環保政策 :
本校致力推行環保政策,鼓勵師生分類各種物料作循環使用,校內設置各類形的回收箱,如廢紙回收箱、炭粉盒回收等;並鼓勵他們多運用內聯網交換資訊,以便節約用紙;此外,午膳供應商會把飯盒回收製作成塑膠物品,達至環保效益。
(1) 全校語文政策 :
本校致力推行兩文三語政策,重視英語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並配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語言授課。初中級數、理科均採用英語教學,並編寫跨學科英語課程,幫助學生適應。
(2) 學習和教學策略 :
04年起獲教育局邀請,實踐啟發潛能教育,鼓勵學生發展各方面才能。06年獲美國頒授「國際啟發潛能教育傑出學校大獎」,08年及11年更獲美國頒授「國際啟發潛能教育成就大獎」,見證本校尊重、信任學生的教育方針的成功,使同學能盡展潛能。本校於中一至中三級設綜合人文科,以推動全方位學習,並為高中通識科作準備;又增加英語老師,推行全校英語小班教學。初中設第九節課,讓學生作學習反思。中六級則設課後延展課,幫助學生準備公開試。在各級中、英、數3科全面推行小班教學,按學生能力因材施教。此外,又設英語日,增加學生接觸英語;中一、二推行學長計劃,指導學生學習技巧。
(3)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2. 課程重點:初中電腦科—加強資訊科技訓練。初中綜合人文科進行電子學習,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以為高中通識科作準備。
(4) 生涯規劃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生涯規劃的發展,除了在課程上規劃和調適,如特設中六生涯規劃課,又舉辦不同的活動,如校友職業分享講座,升學考察及其他參觀等,讓學生認識自我,加深對工作世界和各種升學就業途徑的了解,以協助學生制訂生涯規劃目標。
(5) 關鍵項目的發展 :
1. 資訊科技教學:教育局於08年邀請本校成為「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與教育局合作推行資訊素養教育及多項其他計劃。於綜合人文科推行了「電子學習」,利用iPad2在校外進行資料蒐集,校內小組討論和即時回饋和分享,本校又改建多媒體教學室,加設電腦,加強學生在課堂互動學習,並為此架設專用教學平台。學生更負責校園電視台的節目製作,利用即時佈景系統製作節目及直播系統向全校廣播。2. 閱讀發展:本校每天早上設早讀課,讓學生進行閱讀。每星期設中、英閱讀日,以及其他科目的專題閱讀材料。學生亦擔任閱讀大使推介書籍和分享讀書心得。3. 專題研習:鼓勵各科推行科本的專題報告作學習活動。初中開始已教授專題研習技巧,每位學生都需要完成專題探究報告,為高中通識教育作準備。4. 德育及公民教育:本校設生活教育課及倫理與宗教課,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此外,本校透過校外團體,經常推行義工服務。透過社區服務,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本校還舉辦不同的本地和外地考察活動、比賽等,讓學生多了解社會議題,拓寬視野。
(1)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本校是一所充滿關愛的校園,為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每年均會舉辦朋輩輔導以及其他個別或小組的輔導計劃,又會在中、英、數三科安排分組上課,以及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校外不同類型的成長經歷活動,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適切的照顧,並讓他們發揮潛能,提升自信心,建立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
除每學年2次統測、2次考試外,各科均擬定完整的課業計劃,實施持續課業評估,將平日之表現計算入整體成績內,以評估學生的全面發展。
(1) 家校合作 :
本校的家長教師會成立至今已十七年,家長對學校的事務及活動均樂於參與,積極投入,如家長代表成為家長校董,加強家校合作。
(2) 校風 :
為學生締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每年都會安排學生參與多元化的義務工作,如探訪長者日,饑饉午餐和明愛賣物會等,使學生體驗基督無私奉獻關愛他人的精神。另外,本校自05年起獲教育局邀請,與「香港都會扶輪社」合作推行與校同行計劃,為學生安排多元化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本校致力營造「健康校園」,配合啟發潛能教育理念,為學生提升正面能量。除提供健康、正面訊息外,還多鼓勵和讚賞學生表現,幫助學生愉快地成長。
(1) 學校發展計劃 :
1. 提升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的「學與教」效能。2. 憑著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配合啟發潛能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
(2) 教師發展及培訓 :
學校每年都為教師舉辦多次校本教育專業發展活動,當中包括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分享會。學校亦致力拓展教師與其他學校交流的文化,例如出席友校開放日及畢業典禮,訪問友校,參與校外觀課及經驗分享等。為擴闊視野,學校近年積極籌劃境外交流,先後到過美國、上海、台灣、珠海和新加坡,參觀多所中學,與當地老師及學生交流教與學,更有觀課及了解不同教育制度的機會。每年設「觀課月」,每位老師都開放課堂讓同儕觀課,互相切磋,以提升教學技巧。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
巴士:33A、35S、36A、40、37、46X、46P港鐵:葵芳站、荔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