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學校管理架構 :
本校的辦學團體為九龍樂善堂,法團校董會監督學校行政及制定政策,校長則負責執行校務,並組成學校發展委員會,訂定發展方向,定期檢討成效及跟進,確保學校持續發展。學校行政組織分為學與教及學生發展與成長關顧兩部門,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經歷、品德教育、聯課活動及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在學業及身心得以均衡發展。
(3)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
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九龍樂善堂代表、校長校董、教員校董、家長校董、校友校董及獨立校董。法團校董會管理學校的運作,因應學生的需要,訂定相關的機制,靈活有效地運用及分配資源。
(4) 環保政策 :
本校培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及善用資源,避免浪費及過度消耗。透過校園清潔計劃、課程、實地考察、環保大使培訓、有機耕作及綠化校園計劃等,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本校更引入「魚菜共生惠社群」計劃,讓學生了解廚餘再造及魚菜共生之原理,並加強學生的環保概念及責任感。
(1) 全校語文政策 :
本校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採用不同教學語言模式,提升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學校提供充足語文課時,按學生能力分組,讓學生獲適切的照顧。早會及宣佈分別以英語、粵語及普通話進行,增加學生運用兩文三語的機會。學校獲余近卿先生家族「日昇基金」及校外資源撥款,增聘一位英文科老師、一位英文教學助理及兩位外籍英語教師(共三位),積極推動各項語文學習活動,如「生活英語廣場」及「英語茶座」,豐富語境。同時,學校開發英語學習程式,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效能,例如:英語助教(Reading Assistant)、「虛擬世界」學習軟件(Opensim)、PEG Writing英語寫作平台、手機應用程式編寫(English Apps),由學生參與設計,於課堂以外延伸英語學習。
(2)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鼓勵多元化學習模式,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緊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按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調適課程進度,達致「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目標。至於高中,除核心科目外,本校提供十二個文、理、商科目,另設應用學習課程,供學生選讀。學校在各學科推動電子學習,提升教學效能。學校更善用電子學習管理平台,推行「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本學年於中一新增「創客實驗課」,讓學生透過電腦編程,自行設計及製作智能產品,發揮創意及提升解難能力。
(3)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學生選科不受制於文理商分流的模式,高中學生可在兩個選修科目組合中選修兩個學科。2. 課程重點:本校提供寬而廣的校本課程,課程設計以學科知識結合生活,拓闊學生的學習經歷,如初中開設科技科、創客實驗課、演藝及多媒體教育科及高中開設傳媒教育科,提供充足機會讓學生發揮創意。
(4) 生涯規劃 :
本校十分重視生涯教育,從「升學輔導」及「擇業教育」兩方面協助學生能知己知彼。我們有系統地規劃中一至中六的升學輔導及擇業教育課程,透過不同主題的班主任課、講座、參觀、職場影子體驗計劃、學習體驗團及海外實習等活動,讓學生能掌握升學及擇業的最新資訊,及早規劃個人發展路向,確立目標,循序漸進地建立事業抱負,為自己作出明智的抉擇。在老師的指導下,中六學生普遍已建立其個人的事業抱負,成功在多元升學出路中尋找到位置及方向。海外升學方面,本校與超過二十所臺灣院校結成聯盟,在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之餘,更為本校同學提供升讀臺灣大學的機會;而由本校推薦參與臺灣公私立大學院校海外聯合招生遴選的同學,大部份可獲結盟大學優先取錄及提供獎助學金。我們致力讓同學更深入認識不同行業最新趨勢、工作概況及晉升階梯,培養及發展他們的興趣及潛能。為此,本校生涯規劃組鼓勵同學參加由不同機構舉辦的職業探索活動,例如教育局、港鐵、恆生銀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東華三院等,進一步協助學生準備未來事業的發展。同時,在九龍倉集團「學校起動」計劃的支援下,本校同學有機會到集團旗下的不同業務單位實習,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包括連卡佛(香港)有限公司、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馬哥孛羅香港酒店、City Super等。
(5) 關鍵項目的發展 :
1. 本校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及習慣,推行各種持續性的閱讀活動及集會,讓師生分享,營造閱讀氛圍。2. 本校注重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及運用資訊科技學習的能力。學校推行電子學習,設有一百多部平板電腦供學生學習及考察使用。各學科設有電子學習平台,透過網上教室促進學生自學。初中科技科著重創意及解難能力的培訓,開設立體電腦動畫,創客實驗課、物聯網課程、電腦程式編寫等單元,讓學生透過設計及製作智能產品發揮創意。3. 本校致力締造關愛文化,培育學生正義抗逆、勤奮向上等良好品德,並建立堅毅進取、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如舉行「優品學堂」獎勵計劃、「多元智能躍進計劃」等。同時,本校通過新成立的「創新長者學苑」,學生學習敬長愛幼、跨代共融及服務社群的重要。
(1)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學校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中、英、數、通識及藝術科於各級採用分組教學。老師在學習內容、教學策略及評估各方面均按學生的需要而調適,以提升學習的成效。學校亦創設各種學習經歷,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潛能。學校參加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計劃,由一名教育心理學家定期駐校,提供適時的支援服務。同時,學校額外增聘兩名社工,加強對學生的照顧。
(4)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
全年分兩個學期。初中設四次統一測考,部分科目按學生學習表現設計相關的考核焦點,使更有效照顧學習差異。高中全年設兩次考試,亦設每星期的統測日,分階段測考不同學科,使學生更能掌握文憑試的要求及應試技巧。學、教、評需有系統的規劃,因此,中文、英文及數學科於初中設定學習框架,為不同能力的學生規劃需掌握的知識及技能、焦點培訓及評估,再深化教學。
(1) 家校合作 :
本校致力促進家校的聯繫,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透過家長教師會及不同層面的家校合作,使學生能在健康及愉快的環境中成長。每學年學校安排各級家長聚會、家長日及家長教育課程,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
(2) 校風 :
本校提倡純樸關愛、勤奮忠誠的學校文化。學校結合訓育、輔導、生活教育、聯課活動與生涯規劃工作,設立「學生發展及成長關顧委員會」,致力提升學生的自我形象,培養自律、自信、自治精神。學校努力建立關愛文化,讓學生在重視自律又愉快的學習環境下成長。
(1) 學校發展計劃 :
1. 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因應學生的學習多樣性,設計合適的課程。2. 培養學生多元的發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積極的人生態度,加強個人自理能力。3. 提升教師團隊共力-發展學習型專業社群(電子學習及科技教育)本校著力推動電子學習,除了使用平板電腦,亦讓學生善用不同的電子學習平台,如Schoology、學習村莊(Learning Villages)等,以加強教學效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及延伸學習。英文科開發校本電子學習教材──互動教育遊戲軟件;初中科技科加入Scratch程式編寫等單元及創客實驗課。通識教育科積極推行翻轉教學Flipped Classroom的策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承擔學習任務,及透過討論提升高階思維技巧。同時,本學年學校獲教育局邀請成為「資訊科技卓越教育中心」,為學界提供教師電子學習的培訓;以及成為了「STEM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其他中學推行STEM教育課程。此外,本校獲多個專業夥伴支援發展,如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香港大學教學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香港教育大學及良師香港等,提供優化中文、英文、數學、通識教育及科學科等的教學協作計劃。
(2) 教師發展及培訓 :
本校善用校內、校外資源,為老師提供不同的專業發展培訓,促進教師互相學習及作經驗分享,以逐步建立對有效教學及學生培育的共同理念。各科每週設共同備課節或教研時段,提升教學效能及建立團隊協作文化。此外,學校鼓勵教師與友校交流及參加教育局或大專院校舉辦的研討會及學校網絡等,掌握最新教學資訊,進一步提升教學能量。
其 他 :
本校設有二十多項獎學金及基金, 由樂善堂各總理、連卡佛(香港)有限公司、家長教師會及校友捐贈,以獎勵在學術、品德及活動範疇表現優秀的學生。本校除安排學生參加由教育局及校外機構舉辦的交流團外,每年自行籌辦具特色的境外學習活動,例如:台灣大學學習體驗團、世界文化遺產文學創作之旅。此外,學校舉辦多項服務學習計劃,例如:港日韓三地文化交流計劃及星夢計劃,培養學生各種領袖素質,建立抱負,為未來作適切的生涯規劃。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
港鐵:樂富站A出口;巴士路線:2F、3C、38、42C、61X、62X、75X、80、89、89B、E22、258D、259D、268C、269C、796B。
備註 :
#為加強同學有效學習,本校運用額外資源,中二級分為五班上課。